酵素制作:关于比例的问题

2023-09-05 小明酵素

对酵素有了一些认识上的变化,做酵素就开始很少有顾虑和忌讳,随心而去,甚至肆无忌惮。因为事实上,没有做坏的酵素,只有时间不够的酵素。

不过也因为如此,身边朋友的问题有点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些问题其实原本就存在,只是因为遇到了不同的做法才冲突出来,所以越和大家接触,自己倒是也学到越多的东西。

乐博士教的做酵素的办法,简单易行,大道至简,就是因为太简单,所以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几乎就没有在家里动手做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观念上接受在家里做东西就是一个突破。

而当开始做的时候,不可避免就会有很多顾虑,因为动手少嘛,习惯了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是现成的,不少家人当了父母在家里一颗钉子都没钉过,甚至是饭都没做过。另外我们也学了太多的有关于精密的科学,把自己变得复杂,有依赖了。

好,闲话少叙,就来说说怎么做吧。

 乐博士讲的做酵素的比例是1:3:10,糖(或者蜜)是1份,材料是3份,水是10份,如此而已。食用酵素和环保酵素都一样。老实讲,我刚做的时候是买了秤的,细细的按比例算好,放进去。

虽然简单,但每次和朋友交流,都会被要求做一遍看一下,似乎动手是一件颇纠结、甚至难为情的事。不过只要一做,问题就开始消失,另一方面,操作中的问题也跟着就来了。

首先是不是要非常精确的问题。

我到后来接受了估计这个概念,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未必就是很精确的每次称量,所以说,不管糖、材料还是水不要太过于苛求准确无误。

乐博士讲,原本是不讲什么严格的比例的,那些都在做的过程中把握,可是人们需要一个比例,于是就有了一个比例。(就像很多家人问酵素的使用比例一样。)这个比例是博士长期做下来总结的一个经验,相对稳定、可靠,有利于更完整的发酵,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可是,也完全没有必要把这当成一次精密的实验。

一般情况下,把一个容器加水到6成到6成半的样子,然后放糖,糖溶于水,所以也就不再去测算容积的问题了,然后加材料到8成半左右即可,留出一些空间发酵,如果觉得容器空出来没装满可惜,后期可以再续水(续水的话就要以续水的时间点起算)

这个也要看实际是什么水果。比如你要做的是柚子皮,那个占空间就会大,但实际重量却不够,所以要切碎点会更好;而山竹或是地瓜这些块茎的材料可能就相反。实际情况得自己把握。

这个加水的比例也更接近地球的水比例,也更接近人体的水的比例,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乐大自然的智慧?觉得似乎是肯定的。人体在某些角度上说其实也是一大桶酵素,大量丰富的菌群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的肌体提供营养和能量,这些营养和能量就是菌群的代谢物或是更细的二级代谢物等。

适当比例加水不是简单的稀释,是为了加水后让有益菌有更好的环境进行醋化分解,形成更多有益菌繁殖场.

曾有过材料多放的问题,因为会把糖和水混合好以后,陆续放材料,有时候就忘了。材料放多会放气、会臭会比较久,时间长了也没问题,有时候也选择再分桶。具体发酵的情况可参阅公众号发酵工艺的介绍。

困惑我们的还有干湿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用干料做,和糖的比例按1:1计算就好。但也是要看情况,比如干花,我试过,就是干花按照0.5的比例来做,整个桶发胀的也是相当厉害,到最后几乎半桶都是,所以比例个人觉得还可以再降。

好奇做过几次豆子的,发酵的比较慢,而且味道比较浓烈,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后来发现先泡一泡,而且最好能发芽出来的时侯做,会更好一点,味道很小,而且发酵也会更快。如果是拿豆子类的材料作,材料所占的比例也可以降一降。

如果所用的材料含糖量比较高,就可以有意识的减少糖的比例。比如大枣,比如苹果、香蕉等等,至于减多少完全可以自己把握。

所以,有时会紧张说:啊,我的糖一下放多了怎么办呀?水果好像当时忘了是不是够比例呀?做完以后觉得水少了不会有事吧?等等。

后来发现都没有关系,如果不管如何总觉得比例始终是个问题,那就可以调整到你觉得合适的情况,就像新作酵素一样;如果可以克服这个担忧,那就把酵素交给时间。

整体而言,在很多时候,做酵素就像是做饭一样,我们不会每次做饭为了掌握口感还要拿小秤去测好每样调料,完全在放松的状态下去做,事情反而会越来越简单。当做了,好多问题都不存在了,也会明白问题其实都很简单,你开始做它们就开始消失。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做!

2024-02-05 02:12

点赞 6

评论问答

近期点赞

吃素一年二年三年后长相变化 吃素一年二年三年后长相变化

春天来了,酵素护肝 春天来了,酵素护肝

酸酸糯糯的得就是它 酸酸糯糯的得就是它

酵素:免疫的一把好手 酵素:免疫的一把好手

酵素健“胃”好消化 酵素健“胃”好消化

酵素长白膜还能继续喝吗? 酵素长白膜还能继续喝吗?

时令酵素——荸荠酵素 时令酵素——荸荠酵素

如何让酵素更好的让身体吸收? 如何让酵素更好的让身体吸收?

惊蛰:万物复苏 惊蛰:万物复苏

酵素对疾病的调理.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酵素对疾病的调理.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肝胆相照】如何通过调理肝脏改善皮肤斑点 【肝胆相照】如何通过调理肝脏改善皮肤斑点

【肝胆相照】春季养肝正当时,推荐7种养肝美食 【肝胆相照】春季养肝正当时,推荐7种养肝美食

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此人便知梁山从此再无兄弟,第一个离开宋江 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此人便知梁山从此再无兄弟,第一个离开宋江

最近甲流流感严重,酵素喝起来! 最近甲流流感严重,酵素喝起来!

喊你吃金桔囖! 喊你吃金桔囖!

新年即将来临,大鱼大肉吃腻了,做点开胃小菜隔壁小孩都馋哭 新年即将来临,大鱼大肉吃腻了,做点开胃小菜隔壁小孩都馋哭

早起一杯酵素,“肠”年轻 早起一杯酵素,“肠”年轻

年将至,酵素备好了吗? 年将至,酵素备好了吗?

【肝胆相照】冬季养肝,科学调养有诀窍 【肝胆相照】冬季养肝,科学调养有诀窍

【冬季养生】教你如何冬季养肾 【冬季养生】教你如何冬季养肾

【肠道畅想】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坚持这些习惯,减少炎症、增强免疫力,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肠道畅想】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坚持这些习惯,减少炎症、增强免疫力,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天冷喝点姜枣酵素,暖心又暖胃 天冷喝点姜枣酵素,暖心又暖胃

鼻炎反反复复,试试用它 鼻炎反反复复,试试用它

酵素“做你的保护伞” 酵素“做你的保护伞”

甘油三酯偏高,试试酵素调养 甘油三酯偏高,试试酵素调养

酵素催化 酵素催化

素食厨师哪里找,面向全国提供优秀的素食厨师

湿疹难忍,酵素调理 湿疹难忍,酵素调理

又是一年冬吃萝卜夏吃姜的时候 又是一年冬吃萝卜夏吃姜的时候

冬盈一岁满,雪落有清欢 冬盈一岁满,雪落有清欢

自制酵素安全吗? 自制酵素安全吗?

酵素还有这样一“手” 酵素还有这样一“手”

单季最新鲜的水果,用最优的酵素器,做最高品酵素, 单季最新鲜的水果,用最优的酵素器,做最高品酵素,

你的城市降温了吗? 你的城市降温了吗?

酵素——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酵素——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来自“柚”惑的分享,化痰高手 来自“柚”惑的分享,化痰高手

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每洗一次掉一大把! 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每洗一次掉一大把!

迎寒而立,相拥冬阳 迎寒而立,相拥冬阳

酵素兑水稀释后喝?还是直接喝原液? 酵素兑水稀释后喝?还是直接喝原液?

【酵醒健康】酵素就相当于健康的金钥匙啊,每天吃一杯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酵醒健康】酵素就相当于健康的金钥匙啊,每天吃一杯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节食减肥,不如喝酵素更健康更有效 节食减肥,不如喝酵素更健康更有效

每天一杯酵素,提高免疫少生病 每天一杯酵素,提高免疫少生病

霜降已至,御寒保暖 霜降已至,御寒保暖

百病从肺生,秋天要养护 百病从肺生,秋天要养护

十月桂花飘香,满城秋意浓浓 十月桂花飘香,满城秋意浓浓

天天说酵素,那酵素会有不良反应吗? 天天说酵素,那酵素会有不良反应吗?

【从肠计议】便秘与脾、胃、小肠、大肠、肺、肾等都有关系。 【从肠计议】便秘与脾、胃、小肠、大肠、肺、肾等都有关系。

酵素呵护你的胃 酵素呵护你的胃

【肺腑之言】秋季养肺是关键,现在知道不算晚 【肺腑之言】秋季养肺是关键,现在知道不算晚

“好”酵素让你一夜到天亮 “好”酵素让你一夜到天亮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

酵素与代谢 酵素与代谢

秋后怎么吃,才是最.营养又温补 秋后怎么吃,才是最.营养又温补

【从肠计议】悦修源养生排毒三部曲 【从肠计议】悦修源养生排毒三部曲

【肠话短说】排毒三部曲:从肠道到肝肾,全面清除身体毒素! 【肠话短说】排毒三部曲:从肠道到肝肾,全面清除身体毒素!

【肠肠久久】秋季养肠的三大理由 【肠肠久久】秋季养肠的三大理由

甲状腺不好,这三种果蔬尽量少碰 甲状腺不好,这三种果蔬尽量少碰

【肠肠久久】肠道菌群及其功能 【肠肠久久】肠道菌群及其功能

缓慢性心率失常,试试喝诺丽果酵素 缓慢性心率失常,试试喝诺丽果酵素

这种“君”一旦感染,就难愈 这种“君”一旦感染,就难愈

想美白又不想花大钱,那就试试这款酵素 想美白又不想花大钱,那就试试这款酵素

水果多的吃不完易坏,找到它最好的归宿 水果多的吃不完易坏,找到它最好的归宿

喝酵素也有大讲究 喝酵素也有大讲究

民间有句这样的古话,一日不吃酸,腿就打颤 民间有句这样的古话,一日不吃酸,腿就打颤

酵素好,吸收好! 酵素好,吸收好!

清热排毒“草”既可做菜也可入“酵” 清热排毒“草”既可做菜也可入“酵”

青梅酿酵,必有滋味 青梅酿酵,必有滋味

【肠治久安】夏季肠胃养生妙招 从“肠”计议 切勿贪凉 【肠治久安】夏季肠胃养生妙招 从“肠”计议 切勿贪凉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